Monday, January 26, 2009

《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2004)

最近突然好想再看一次《情歸紐澤西》(又名《花園之州》)Garden State。整體說不出喜歡什麼,但是卻可以細數出很多喜歡的橋段,因為如此才構成我對這部電影印象頗好的緣故。



這是Zach Braff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女主角是Natalie Portman。從他們第一次在醫院裡相遇、一起埋葬小動物果醬、一起以拉耳朵做為要馬上離開的暗號。還有男主角Largeman和他父親之間的對話、好朋友Mark為他所做的事和他們在下著大雨的峽谷上一起吶喊,這幾幕我都很感動也很喜歡。

還有一些有趣的部分,像是Largeman遇到他小時候的玩伴Kenny,現在是警察。Largeman跟Kenny說上次見到你時,你還在便池吸古柯鹼,Kenny拉拉拉耍賴的說人總是要長大的嘛!這一段很好笑。

更棒的是這一張原聲帶很好聽,裡面收錄了The Shins的New Slang、Caring Is Creepy,每次聽到這兩首歌就會想起電影裡的畫面。The Shins的音樂也算是開啟他們之間彼此認識的重要媒介,當你將自己喜歡的音樂推薦給別人聽真是一件美好的事,電影裡的Natalie Portman也是這樣的心情吧。

The Shins - New Slang


讓我最心動的一幕就是Largeman認真聽著Sam耳機裡的音樂。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Pink Floyd -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我真的應該好好跟Pink Floyd道歉,因為每次我都把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這首歌的歌名誤以為是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第一次錯誤的源頭就是某天和朋友聊到Pink Floyd時,想到有一首非常前衛就是有女生尖叫的那首歌,當時一直想不起歌名,就覺得應該是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吧,結果回家聽CD之後發現不是。

然後上星期去ROCK,大家又提議來點Pink Floyd有女生尖叫的那首歌,但歌名又想不起來,結果DJ就非常好心的拿了幾張Pink Floyd的CD讓我們找,看到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又覺得應該是這首,朋友也說...就是這首。哈!有時候覺得自己糊塗就算了,朋友也糊塗,這是怎麼一回事!?

當時並不覺得會是在「Dark Side Of The Moon」這一張,結果就是。這一張就是《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裡Jack Black要學生回家聽的其中一張專輯,還指定就是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這一首。真的是應該好好記住了。

Pink Floyd -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現場演唱每次尖叫的版本都不同,先聽聽收錄在專輯裡的。

真慶幸當時還點了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這首歌,不然DJ永遠不會在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聽到女生尖叫。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以前第一次看這MV時,還蠻震撼,現在覺得超酷的。

後來發現自己為什麼會分不清楚這兩首歌,因為很喜歡《愛瘋狂》C.R.A.Z.Y.這部電影,剛好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和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都有出現在電影裡,有一陣子是兩首歌一直重複聽,所以才會糊塗至今的一直搞錯歌名。

Sunday, January 18, 2009

國民戲院 – 「旅行/移動」影展

這一次台北光點的「旅行/移動」影展看了這五部:

《夢幻銀河》Labyrinth of Dreams(1997)
全片以黑白拍攝,由石井聰亙執導,淺野忠信和小嶺麗奈主演。從背景音樂不時發出「鏘!」的一聲,那驚悚的聲音使電影氣氛更顯緊張懸疑。我還蠻喜歡這種神秘不明的狀態,尤其是淺野忠信躺在鐵軌上和後來裝死的那一段,讓人猜不出他到底在想什麼,就像他每次演出的電影一樣。而且他真的比較喜歡演cult片導演的電影,對他也有一種莫名的崇拜,覺得他每部電影裡演的每個角色都很酷。

歧路》Wrong Move/Falsche Bewegung(1975)
德國導演溫德斯所拍攝的公路電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兩部是《愛麗絲漫遊城市》及《道路之王》。這是一段尋找自我的旅程,不得志的年輕作家決定遠離家鄉和母親,啟程旅行以完成寫作的夢想。旅途中和幾個旅人的相遇,呈現了每個人不同的狀態。一直到旅程的盡頭,大家各自離去,年輕作家最終前往德國最高峰Zugspitze繼續寫作。結局和我猜想的不一樣,我以為飾演啞女的娜塔莎‧金斯基會跟隨年輕作家一同離開,但她沒有。

棕兔》The Brown Bunny(2003)
這一部由身兼導演和演員的文森‧蓋洛執導。故事描述一個摩托車賽車手在一次東岸的比賽結束後,為了參加位在加州的比賽,而開始一段橫越美國的旅程,但他卻沉溺於和前女友的回憶之中,直到最後來到前女友的住處,所有關於兩人之間的種種過往也逐漸浮現。看到結尾知道真相後也許會明白原來就是這樣,但是看完並沒有什麼特別好或特別壞的感覺,也許是我還蠻害怕這種有點自溺的電影吧。

美國一號公路》Route One USA(1989)
由羅伯‧克拉瑪用自己的眼光看美國,看這條貫穿美國最古老的一號公路,看那可能被遺忘的轉變。四個小時的電影真是一大考驗,前兩個小時精神還算挺好,後兩個小時有一段我忘記他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我整個人快要沉下去了,只記得他最後在Maine。雖然之後千凡跟我細數他到過那些地方,但我現在也想不起來,好像對這部電影徹底失憶一樣。我的失憶就像電影裡探討的議題一樣容易被人遺忘。

過客The Passenger/Professione:reporter(1975)
《過客》是我最喜歡的。看完會想如果有機會是否願意和別人交換身分,拋棄所有的一切,放棄原本的自己,去過別人的人生...假設性的問題真難回答。很佩服導演安東尼奧尼Antonioni,從電影裡可以感覺出人和人之間疏離的情感,尤其在結尾時那無聲的鏡頭更是說明了一切。除了導演,吸引我去看最大的私心就是女主角Maria Schneider,飾演一位建築系的女學生。(她在電影裡沒有名字,就是個Girl。)

這兩幕是我最喜歡的片段,尤其是結尾...
一個鏡頭裡存在著過去和現在。


很讚的結尾,花了11天才完成的鏡頭,好奇的想知道到底是怎麼拍的。

本來打算現場買票去看《大河》,但是沒有事先買票就會失去非看不可的危機意識,就這樣無緣錯過了。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追擊者》The Chaser

電影剛開始就很有壓迫感,女主角的手機收不到訊號,打開的窗戶被紅磚頭封死,鐵門也上了大鎖,整個氣份馬上陷入緊張狀態(我也看的很緊張)。劇情非常緊湊,很多正面衝突、追逐的橋段。加上演員又演的很好,尤其是金允錫在找尋兇手時那種窮追不捨的模樣和飾演的殺人犯的河政佑坐在沙發椅臉上帶著一抹微笑的樣子,看到都令人發毛。最後不得不佩服這是韓國導演羅宏鎮的第一部長片電影。
↑海報設計的很奇妙,不細看還不覺得奇妙。



華納已經買下翻拍版權,聽說殺人犯的角色要由李奧纳多來飾演。我也覺得這個角色由他來演真是再好不過了,以前就很看好他,覺得他本來就應該多演一些這類型的角色。如果他能將殺人犯的角色詮釋得令人害怕的話,對他就是大加分了,不過會不會是由他來演還很難說。

我覺得《追擊者》和《殺人回憶》、《原罪犯》還是有些許不同,相同的是都是值得看的韓國電影。每次提到《原罪犯》我都會想到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 - 《復仇》(2002)、《原罪犯》(2004)、《親切的金子》(2005)。看完《原罪犯》對於另外兩部一直處在要不要看的猶豫狀態,因為看完《原罪犯》的當下實在是...需要好好冷靜一下。

看這類型的電影除了心臟要夠強之外,多少還要帶點冒險的精神。

Sunday, January 11, 2009

五月女桂子keiko sootome

1974年出生的五月女桂子keiko sootome大概是繼漫畫家Yusaku Hanakuma、吉田戰車後讓我心花怒放的插畫家了。鮮豔的用色搭配上無厘頭的構圖和畫風中帶著昭和味的懷舊氣息,整個很有個人特色。她的作品除了書籍出版、廣告之外,還有一些雜誌上的連載,包括電影《東京大歌廳》的海報。

她的經典代表作就是將富士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內容書籍化,而有了《新單位》和《新新單位》這兩本書。當下買到這兩本書只能說出:「酷耶!」的驚訝讚嘆,隨便翻翻都笑到不行。光是主題就讓人覺得非常沒有建設性,但是又以很有建設性的心態去探討、分析,有種什麼跟什麼的想法,卻又忍不住一直看下去,一直大笑下去。

書裡的內容就是以發想新單位為宗旨,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無法以單位計算的感受來以單位計算,創造出許多新的單位。像是「奢華指數」、「完結篇指數」、「煩人指數」和「可恨指數」之類的生活感受,計算成很多意想不到又令人捧腹大笑的單位,再搭配上五月女桂子的插圖就更加完美了。

五月女桂子就是能夠畫出每個角色在不同情境下那種無法言喻的奧妙,每個生動的表情、靈活的動作,錯過就可惜了。雖然第二本《新新單位》感覺上沒有第一本的《新單位》那樣細心(編排有些許更動),但一樣是非常討喜的兩本書。

↑像這樣光是看到她畫的封面就想買來看看的衝動真是不可取。不過是和她的電視編劇丈夫細川徹一起合作的,應該也是非常精采。

對這類型的書真是沒輒,總是雙手一攤其它的書就放著不看了,完全沉溺在《新單位》裡,好像世界都變得光明了起來。唯一的後遺症是看完後會有種下一步不知道要幹嘛的迷惘窘境,不知如何是好的「空虛指數」也是節節飆升。

Thursday, January 8, 2009

《鬼店》The Shining(1980)

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改編自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鬼店》The Shining(又名《閃靈》)。第一次看到被稱為經典血染飯店的那一幕,大概在開始10多分鐘的時候,立刻慌張的把影片關掉,就是那種找不到按鍵的慌張,然後這部片就這樣壓在某個角落一直放了好久。第二次挑戰終於把它看完,而且是在拉著朋友壯膽的情況下看完。
傑克尼柯遜想嚇唬誰阿!?

電影裡讓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個浴缸裡的女人,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包括傑克尼柯遜的聲音)和最後一幕傑克尼柯遜被埋在雪裡的樣子。整間飯店的設計和配色讓人覺得好有壓迫感,尤其是在飯店外面那個感覺永遠跑不出去的樹林迷宮。


↑就是這一幕,嚇得我都印象深刻的記得電影裡出現過三次。

雖然對於很多喜歡看恐怖片的人來說也許會覺得《鬼店》並沒有那麼可怕,但是嚇唬我這種沒用的人來說還是挺有效的,我只能說史丹利庫伯力克算你狠,傑克尼柯遜演的真好。

聽片尾曲Midnight with the stars and You輕鬆一下,當時看可沒那麼輕鬆,扣除驚嚇的部分,我還蠻喜歡這個片尾的。

本來還想看史丹利庫伯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我想再過一陣子好了。